3月底,上海宣布对浦东、浦西实施分区管控,至今,大面积封控已一个多月,累计感染者超过50万例。在此期间,上海的线下餐饮彻底停业,缺失社交场景的酒水消费也随之跌入谷底。
上海酒水从业者的生存现状如何?他们又在思考些什么?
1、“停摆”月余的酒业生意
“现在不仅上海的酒发不出去,外面的也进不来”。江苏经销商小志告诉
华体会体育正规网 网记者。自3月15日起,他在上海仓的葡萄酒就无法发货了,由于手上70%的货都在上海,因此他的生意搁浅了一大半。
类似的酒商还有许多,九岸集团副总裁张海啸住在浦西,公司的仓库也在上海,他每天都会接到请求调货的信息,但却无能为力。“很多外地的客户都请求发货、借货,但现在,所有的客户都断货一个多月了。”
除进口酒以外,白酒、新酒饮也受到了较大影响。上海酒商张伟(化名)表示,上海是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疫情前,每天都有非常多的商务宴请、聚会活动,很多时候非茅台、五粮液上不了台面,但现在实行封控管理,高端酒自然也卖不出去了。
与此同时,不少新酒饮的创业项目也在上海,张伟告诉华体会体育正规网 网记者:“我有个朋友就在做新酒饮的创业项目,上线1年,正值产品迭代期。3月的新品线下试饮反响不错,本来准备在春糖正式发布,但现在只能延后,损失巨大。”
潮饮荟董事长殷凯表示,这次的上海疫情,对酒类从业者的影响非常大,身边很多朋友都没了生意,而且上海管控后,连带着江浙沪片区都很紧张,整个华东都受到了影响。
张伟告诉华体会体育正规网 网记者,不仅做传统渠道的酒商生意惨淡,做电商的企业,乃至于在全网酒类线上销售排名靠的公司也都情况不好。
2、物流停运,进口商快撑不住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轮上海疫情中,最困难的可能还要数做进口葡萄酒的商家。
从数据来看,除广东省外,上海是国内葡萄酒进口量最大的城市。其瓶装葡萄酒的进口量超过1亿升,约占进口总量的30%,其辐射范围包括浙江、安徽、江苏、湖北在内的整个华东片区。
今年1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十二年稳坐世界集装箱第一大港的位置。也就是说,上海封控影响的不仅是国内的物流调配,也影响着全球的物流运输,海运成本上涨,以及供应链断裂都是其连锁反应。
如今,不仅国内物流受阻,4月中下旬,包括日本邮政、美国邮政、FedEx、捷克邮局等在内的多家国际快递公司都表示将停运发往中国大陆地区的快递。
有媒体报道称:“一个全世界最重要国家的最重要产地出问题,这是全世界产业的大灾难。”
聚焦到进口葡萄酒来看,尽管近五年来葡萄酒的进口量都在持续下跌,但在行业人士看来,葡萄酒每年的瓶装进口量仍有4亿瓶左右,凭借葡萄酒产业生存的人仍不在少数。而上海的葡萄酒进口商目前已经断货一个多月,如果疫情不能于短期内到达拐点,关门或转行将是大概率事件。
3、疫情倒逼下的成长
疫情之下,上海中小酒商的最大压力是人员工资、基本运营开支等成本。在采访中,华体会体育正规网 网记者发现,有人在生意停摆中选择了“躺平”,也有人被倒逼着进行思考。
“说实话,相对于汽车、医药、军工、证券等行业来说,葡萄酒只是个小行业,而且酒的保质期也比较长。但目前,我们已经有几个费用要cover不住了。”张海啸表示,只要公司仍在运转,一天就是近一万元的成本。员工工资、办公室租金和仓库费用等都是固定开支。
除此之外,做生意还要考虑资金成本。张海啸告诉华体会体育正规网 网记者:“很多进口商都是向银行借钱买货,把买进的货卖掉,就能把钱还给银行。但现在是钱花掉了,货卖不掉,手上没钱还款,从而陷入了现金流断裂的困境。”
面对生意几乎停摆的情况,有进口商表示,现在上海的疫情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江浙沪一带的进口酒生意都比较萧条。有的公司做了十多年,第一次出现了亏损,一些资金实力不是太好的公司还不如直接解散,等解封了再说。
张海啸认为,要么早点关掉公司,如果打算继续做下去,就得想办法逆风而行,成为能够爬上山顶的人。
“比如我们最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公司的内部沟通效率、怎么把培训体系做起来、怎么学习抖音的新媒体营销等课题”,张海啸表示,这些工作看似基础,但对在家办公来说很重要,要清晰的告诉员工,方向是什么,应该做什么。
“以前是员工写日报发给我,但现在我会把每天的学习内容、心得发给员工,希望让他们有所收获,缓解他们的焦虑感。”张海啸说。
有行业人士认为,如今贸易公司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会传统的办公软件,飞书、剪映等新工具也都要求掌握。疫情正在倒逼每个人学习新鲜事物,倒逼大家更懂互联网。
三年疫情,酒类从业者如坐“过山车”,随着国内疫情的变化而起伏。
从挣扎自救到“躺平”,再到深度思考,我们明显能够看到,酒业人面对这一大考已然比之前从容了许多。就好像上海人为北京人提供的“囤货指南”,或许经过这次疫情之后,更多的酒业人会破除僵化思维、分散风险,真正开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下活得更好。